各位好,
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
分享自己在飼養攀木
蜥蜴的5年間得出的一些心得,
同時給有從WB培育到CB夢想的同好作個參考。
聯絡方式:
and91076@gmail.com
(我平時用的信箱,想私下問或交流可以聯絡)
前置準備
心理:攀木蜥蜴是一種領域性強、敏感、內心脆弱、不耐低溫、挑食的物種,
並且目前的取得方式大概只有從野外抓取(除非有人培育成功),也就是只有WB個體,
建議
新人做好會經歷十次以上死亡的心理準備再來挑戰。
空間:單獨飼養的話,個人
經驗是最小可以用1.5尺的
魚缸,但是要進行2隻以上的同時飼養建議準備2尺或以上的空間。
另外,要記得加蓋,雖然光滑表面攀蜥沒辦法爬,
但牠們會跳,對,以30cm長的成體來說至少可以跳10~20cm,因此不要小看他們的脫逃能力,
特別是在飼養
環境相對惡劣的時候特別容易觀察到他們攀在箱頂的行為,請特別注意逃脫的問題。
必須器具:
1.
保溫器材,絕對必要的重要工具,雖然攀木蜥蜴在
台灣屬於原生種,但是人工飼育條件下
嚴禁冬眠的發生,一旦冬眠,牠們就會將自己活活餓到死,作者已經試過很多次,沒有成功過,這也是新人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。(如果有人成功請聯絡我,因為我真的很想知道)
2. 攀爬架,作者有試過許多種類,包含常見的木頭、寶特瓶、竹筷、塑膠網架、泡棉、棉布….其中效果最佳的屬於棉布,它們還特別喜歡有高低落差的架子,原因後續會提及。同時記得
不要使用太細緻的網子,雖然攀蜥們很喜歡鑽到網子內,但是有一次我發現有隻個體的尾巴被纏住,雖然有成功解救出來,但還是造成不小的傷害,如果沒發現估計會被困到死,給各位參考。
3. 噴水壺,或者任何可以緩慢加水的器具,因為攀蜥不喝死水,或者說天生構造上不適合(和
變色龍很像),這也是必要的工具,不過準備很容易,就不特別談。

4. 飼料,攀蜥只吃活物,也有可能是我技術較差或WB個體不好馴餌….原因,總之,從我養到現在從來沒有看過攀蜥吃飼料或其他肉類。這邊特別提醒一下,如果有想要
繁殖的玩家,那飼料的體型會取決於飼養空間的大小,因為停止攀蜥互相攻擊的必備條件之一就是缸中缸,這也是後面會解釋。
心得分享
說到攀木蜥蜴,各位會先想到什麼呢? 是不是伏地挺身一樣的威嚇動作、或者台灣到處都是的原生種…..不管你想到什麼,我要先在最前面給各位一個心理建設,這貨十分難搞。如果說變色龍是
爬蟲界的嬌貴、
巨蜥是奢華的王族、
澤龜是隨處可見的農民,那攀蜥在台灣就是大貧民村裡養的那條病狗!
隨處可見是沒錯,但是要抓可不容易,特別是找可以不用在意別人眼光又容易捕抓的地點,這絕對是入手的第一道難關。接著,在你費盡千辛萬苦抓來後,可能會認為這就是原生種,隨便養養就….就死了!? 先不說WB個體的不穩定性,攀木蜥蜴的神經質程度絕對會讓資歷淺的玩家敬而遠之,這就是我會說他是病狗的原因;就算有良好的照顧,
只要累積太多壓力還是會暴斃,因此你太關照會死、不關心也會死,要抓到良好的平衡點才能長期飼養。
謝謝願意花時間看作者廢話到這裡的各位,大家可能會以為這是勸退文,其實作者很希望能找到願意花數十年時間來一起交流的同好,同時先讓沒有接觸過的新人(大概全世界有經驗的玩家也不多)先看看,少流點血。
以下本文:
首先,在捕抓開始前,第一件事當然是佈置飼養環境,這邊就簡單說一下我個人推薦的環境:
採用2尺缸的話最大飼養數量不要超過3隻,並且公蜥只能投入1隻,底層我是使用木屑,因為之前試過沙子會很髒亂,放置至少2~3個高度超過缸體一半的攀爬架。我是用竹筷+破布或寶特瓶+破布製作的,因為以前當學生想能省則省,所以基本上內部裝飾全都是可以從垃圾桶撿到的東西;
爬蟲專用的燈具我是採用之前養魚的水草燈,外加40W加熱燈泡,這玩意可貴可便宜,但一定要有,除非你只打算養一個禮拜。 最後就是蓋子,
切記攀蜥成體可以鑽過3~4cm大小的縫隙,我就曾經被逃脫過多次,後來學到用烤肉網+蚊帳用網子作成箱蓋,再用重物壓緊,這些東西網上爬友應該比我厲害很多,建議可以多爬文。
捕抓攀木蜥蜴的技巧很簡單,就是用你的手去快速且輕柔的壓住牠的尾巴,因為攀蜥不會斷尾,所以
基本上抓到尾巴就十拿九穩。
但是攀蜥的視線有效距離超過20m,所以
你看見他、他大部分時間也看見你了;個人的心得就是消除任何不自然動作,因為攀蜥基本上也會仰賴保護色,所以不快、不慢,最自然的步伐靠近過去,在2m前都不出手,最後一壓,就能達到突襲的效果。不過我弟說我在山林間氣息不一樣,看起來像老練的獵人散發氣場,所以我想多練習才是真的吧 ☆
攀蜥在野外棲息常可見到在樹幹靠近地面的位置,出沒時間通常在一天中靠近中午的、最溫暖的時間,這是因為他們平常會躲在樹冠層裡休息,相對安全,然而地面
食物比較豐沛,因此只有在餓肚子的時候會跑下來。
上文提到他們喜歡高低落差大的攀爬架原因就是在這裡,同時,如果養了複數的攀蜥,可以由他們最常待的位置判斷彼此間的地位,
通常最高地位的老大會佔據制高點,可以對下面一覽無遺,因此
若觀察到有幾隻常處於地板或是角落,可能就是受欺負的個體,最好移出另外飼養。
而判斷攀蜥公母的方法網路上都有,我就不贅述了,但是偶爾會遇到很〝中性〞的個體(我個人就遇過不少),這時候請看尾巴根部是否有突起,不要以黃色的側線或頭冠判斷會比較恰當。
攀蜥的成熟期大多在夏天開始,直到秋天中午都可以發現成體的蹤跡,春、冬比較常看見小攀蜥出沒,但是建議不要輕易嘗試,因為
幼體的
餵食難度過高,基本上需要長期有長腳捷蟻工蟻大小的活體供應(就是0.5cm左右,順便推廣養螞蟻\─ˇ─/),並且需要經常補充維生素,作者之前曾經用針頭
蟋蟀挑戰過大約半年,結果後來因為有次來不及補充餓死了…..
關於攀蜥的飲食,相信有其他爬蟲經驗的大佬都能提出更好的意見,所以我只提關鍵的部分,就是餵食頻率和安全感的控制。先前提到過,攀蜥是神經極為纖細的物種,如果
一個禮拜開箱餵食超過2次,就有可能會驚嚇過度,一般玻璃缸餵食通常是由上投入,對於攀蜥來說,這剛好模擬了大型掠食者攻擊前的動作,因此會受到相當程度的驚嚇。而根據網上說法,WB個體會因為壓力過大,導致體內各種
疾病和寄生蟲爆發性增長,所以壓力控管可是生死攸關的學問。
我就不藏私直接公開,重點就是
把安全的食物24小時送到攀蜥眼前,個人作法是在攀蜥的玻璃缸內擺一個觀察箱,接著在裡面養麵包蟲,因為麵包蟲威脅性極低,再加上被我限制行動範圍,讓他們想什麼時候吃都可以,蟲蟲buffet。
原本也試過蟋蟀,但是這麼小的空間實在難以控管蟋蟀的活動,再加上蟋蟀肚子一餓會偷咬蜥蜴,所以後來索性放棄。
[
本帖最後由 大劍兄 於 2022-3-5 15:52 編輯 ]